《职工心灵加油站》第二十七期: 职场压力与情绪管理
发布日期:2025-07-19 12:37 点击次数:88本期主题:职场压力与情绪管理
本期嘉宾:张晓俊(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、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、创意沙旅综合能力提升创始人)
播出时间:周三晚上21:00—22:00
播出媒体:FM95.0/AM810西安新闻广播
心理咨询:400—680—8509(节目外24小时心理关爱热线)
本期我们探讨职场压力与情绪管理的话题。这个话题很贴近我们日常,不管是刚入职的新人,还是工作十几年的老员工,几乎都能在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。
为什么职场压力会成为大家普遍的困扰?
首先是行业节奏的“加速度碾压”。不同行业有不同的压力源,但核心都是“停不下来”。比如,互联网行业的“996”是显性的压力,像教师行业,表面上有寒暑假,实际上需要备课到深夜、批改作业到凌晨,压力是隐性的等等。
其次是工作与生活的“边界消融”。以前下班铃一响,工厂的大门一关,工作就和生活彻底分开了;但现在智能手机成了“移动办公室”,有时候一有工作方面的信息需要立即从下班状态切换到工作状态。
再次还有一个特别容易被忽视的点,是“自我加压的隐形枷锁”。很多时候,压力不是别人给的,是我们自己“套”上去的。有时候压垮我们的不是工作本身,是心里那根“绷太紧的弦”。
有没有简单的能自查一下自己的压力方法?
“压力温度计”自测法:每天睡前花1分钟,用1-10分给当天的压力打分。1分是“完全放松,像躺在沙滩上”;5分是“有点累,但能应付”;10分是“感觉快崩溃了,撑不住了”。
如果连续一周得分都在7分以上,而且出现了上面说的身体、情绪或行为信号,就该主动调整了。比如和朋友聊聊,或者去找专业人士帮忙。
遇到突发紧急工作任务如何快速平复“突发压力”?
下面,推荐给大家两个“即时救场技巧”。
第一个技巧是“90秒呼吸调节法”。先坐直身体,双手放在肚子上,轻轻闭上眼睛(如果在开车可千万别闭眼睛)。然后慢慢吸气4秒——感受空气从鼻子进来,经过喉咙,慢慢把肚子顶起来,像给气球充气;接着屏住呼吸4秒,不用使劲,就让气在肚子里“待一会儿”;然后用6秒缓缓呼气,想象压力、紧张、焦虑都随着这口气从嘴里呼出去了,肚子慢慢瘪下去。吸4秒,屏息4秒,呼6秒……。
第二个技巧是“5秒启动法”,专治“拖延型压力”。很多时候,压力不是来自事情本身,是“不敢开始”的焦虑。比如要写一份报告,越想“太难了,写不好”,就越不想动,越不动越焦虑,形成恶性循环。这时候可以试试“5秒启动法”:心里倒数“5-4-3-2-1”,数完立刻做一件“最小的事”——比如打开文档写标题,或者拿起笔列一个词“客户需求”。为什么有用?因为“倒数”能打断大脑的“恐惧联想”,用“行动”代替“纠结”。
压力分两种:“耗竭型压力”和“成长型压力”
“耗竭型压力”是长期的、超出能力的,比如连续半年每天加班到凌晨,没人支持,看不到头,这种压力会榨干你的能量,就像汽车一直踩油门,发动机迟早会坏。
“成长型压力”是短期的、在能力范围内的,比如“下周要做个汇报,有点紧张,但我好好准备能做好”,这种压力会激活你的动力,让你更专注、更努力。就像运动员赛前的紧张,反而能让他发挥得更好。
怎么区分?看两个标准:“持续时间”和“是否有支撑”。如果压力持续超过1个月,而且没人帮你,自己也找不到解决办法,就是耗竭型的;如果压力是短期的(比如1-2周),有明确的目标,遇到困难能找到人帮忙,就是成长型的。
怎么把“耗竭型压力”变成“成长型压力”?
通过“三步转化法”可以试试:
第一步,“给压力‘画个线’”。拿张纸写下“我现在的压力是什么”,比如“任务太多”“没人支持”“不知道怎么做”,然后问自己:“哪些是我能改变的?哪些是我改变不了的?”比如“任务太多”可以和领导沟通,“没人支持”可以主动求助,但“行业大环境”可能改变不了,先把注意力放在“能改变的部分”。
第二步,“给压力‘减减重’”。比如任务太多,就按“重要紧急”排序,先做“重要又紧急”的,暂时放下“不重要不紧急”的;不知道怎么做,就拆成小步骤,“第一步问谁”“第二步查什么资料”,把“一座山”变成“一级级台阶”。
第三步,“给压力‘加燃料’”。每完成一个小步骤,就给自己一点小奖励:喝杯喜欢的奶茶,看5分钟搞笑视频,或者在“成功日记”里打个星星。这些小奖励会让大脑觉得“压力是有回报的”,慢慢就不那么怕压力了。
如何正确应对压力以维护心理健康?
第一,“有压力,不代表你不好”。它只是说明你在认真生活、努力工作,就像跑步会喘气,不是因为你弱,是因为你在向前跑。
第二,“管理压力,不是消灭它,而是和它‘好好相处’”。就像开车遇到红绿灯,该停就停,该走就走,别一直踩着油门,也别遇到一点坎就急刹车。
第三,“照顾好自己的情绪和身体,才是最该投资的事”。工作再忙,也要记得吃饭、睡觉、偶尔发发呆;压力再大,也要相信“现在的难,总会过去”。
专家寄语
“压力像海浪,有涨有落,你不用和它较劲,学会在浪里站稳,就是本事。”愿每个人都能在忙碌的职场里,找到属于自己的“站稳的方法”。